近期国际军事贸易领域掀起一阵波澜,起因是沙特阿拉伯对中国出口的寂静狩猎者激光防空系统提出了技术反馈。表面看是产品缺陷报告,实则暗藏两国军事技术合作升级的重要契机。作为全球首个引进中国激光防空系统的国家,沙特早在2020年就与中方签署了天盾综合反无人机系统采购协议,该系统核心装备正是功率30千瓦级的寂静狩猎者激光拦截装置。
这套系统的引进背景颇具战略考量。面对也门胡塞武装频繁使用造价仅数百美元的商用无人机发动袭击,沙特传统防空体系陷入大炮打蚊子的窘境——单枚防空导弹造价高达百万美元,经济账完全失衡。激光武器的优势在于近乎无限的弹药储备,每次拦截仅需支付电力成本,且具备毫米级的打击精度。在2022年利雅得国际防务展上,沙特军方自豪宣布该系统已成功击落13架来袭无人机,当时展示的作战效能令国际观察家印象深刻。
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由雷达预警车、电子干扰车和激光拦截车组成梯队防御体系。其中寂静狩猎者作为末端拦截单元,专为应对低空慢速目标优化,激光束可在数秒内烧穿无人机外壳或致盲其光学传感器。主要部署在炼油厂、国际机场等关键基础设施周边,这些场所近年频繁遭遇自杀式无人机威胁。值得注意的是,这项采购标志着沙特国防战略的重要转向——逐步摆脱对美制武器的单一依赖,构建多元化防御体系。
展开剩余69%转折出现在2025年夏季。虽然中国国防部6月公布的测试数据仍保持21发全中的完美记录,但沙特部队在实战中逐渐发现环境适应性短板。9月初,美国《防务前沿》网站刊登沙特退役空军上校阿卜杜勒的署名文章,详细列举了沙漠环境带来的四大挑战:首先,系统展开需耗时3-5小时进行能源组网和冷却液预冷;其次,沙尘暴天气下单个目标锁定时间延长至15-30分钟;再次,空气中悬浮的硅酸盐颗粒导致激光束散射率上升40%;最后,50℃以上的地表温度使冷却系统功耗增加35%。文章特别指出光学镜头每200小时就需要专业清洁,野战维护压力较大。
这些技术反馈实则蕴含深意。激光武器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衰减是行业共性难题——美国波音公司2009年研发的YAL-1机载激光器就因系统笨重、冷却效率低下而夭折;当前美军最新型HELIOS舰载激光炮虽将功率提升至60千瓦,但仍在进行海上适应性测试。沙特提出的改进需求极具建设性:建议为光学窗口增加纳米疏尘涂层、采用相变材料强化散热、开发智能除尘系统等。值得注意的是,沙特军官特别肯定电子干扰模块的可靠性,称其成功拦截了80%的来袭目标。
国际舆论场随即掀起波澜。部分西方媒体以中东土豪怒斥中国武器为题大肆炒作,却刻意忽略沙特国防部同期向中方提交的12项具体升级方案。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舆论发酵期间,中国海军在青岛阅舰式上公开展示了新型LY-80舰载激光防御系统,其宣称可干扰超音速反舰导弹导引头,引发全球防务界震动。分析人士指出,这轮技术争议反而推动中沙建立联合研发机制,中方已派出由23名工程师组成的专项小组赴沙特开展环境测试,双方正就第二代激光武器系统的抗沙尘优化展开深度合作。
从更宏观视角看,这场风波折射出新质战斗力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激光武器功率突破100千瓦门槛,其作战效能将从反无人机向拦截巡航导弹跃升,这要求装备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和持续作战能力。沙特作为中国军工的高端试验场,其反馈意见正在反向促进技术迭代。据内部消息,改进型寂静狩猎者-2已着手测试新型风冷系统,目标将部署时间压缩至90分钟以内,这或许将重新定义未来战场的防空规则。
发布于:天津市兴旺优配-实盘交易杠杆-股票实盘杠杆-配资门户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